抑郁症 忧郁症 焦虑症

真的想失恋自杀当成抑郁症

2023-01-26 21:31:55 admin

真的想失恋自杀当成抑郁症


    网络发达,很多年轻人有头疼脑热会上网先来个自我诊断,遇到情绪障碍或心理问题时,也会上网寻个究竟。知道有心理问题,并努力去找答案,这是好事,可片面相信网络自诊,也会产生副作用。


    样本一


    人物:小宇    情况:学习成绩下降


    自诊结论:焦虑症    心理医生诊断:没病。是父母“庸人自扰”。


    小宇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但过得并不开心。他天天泡图书馆,可人老是发呆走神,学习成绩也下来了,脾气倒是见长,周末回家见到父母,也没个好脸色,有时候还发脾气跟父母顶嘴。父母还发现,在家睡的那几天,小宇老是辗转反侧,睡得很不踏实。“身体好好的呀,儿子这样肯定是有什么心理疾病了。”父母打开电脑网页,开始给儿子找原因。将“症状”照着网络上一对,父母“恍然大悟”:原来是焦虑症!


刚上大学那会儿,小宇觉得自己解放了:辛苦考上了名牌大学,成绩在班里也不错。抱着在校园里锻炼能力的目的,他一口气参加了N项学生工作,学校社团、系学生会还有班里的活动,小宇都是一个活跃分子,忙得不亦乐乎。爸妈却坚决反对:学生嘛,毕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小宇被迫把学生工作全都辞了。


    拖着孩子去净意身心灵康复中心看病,心理专家一诊断,笑了:这小伙子根本就没心理疾病,最多有些情绪上的小麻烦。而导致情绪障碍的,就是父母的强势。父母过多干涉小宇的生活和兴趣爱好,使得孩子的旺盛精力无处发泄,于是出现了上述症状。而缺乏调剂的生活,又使小宇精神紧张,身心疲惫,最终导致了成绩的下降。


    样本二


    人物:罗小姐    情况:失恋


    自诊结论:抑郁症    心理医生诊断:无病自扰,弄假成真


    罗小姐风华正茂,却经历过一次分手的阵痛。姑娘伤心了好一段时间。失恋后的她时常情绪低落,上网一查,她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之后5年,她又谈    过几次恋爱,热恋期都挺开心的,可一到谈婚论嫁阶段,小罗的“抑郁症”就发作了。觉得男人不靠谱,觉得自己特娇弱,想得多了,这感情就开始变味,几任男友也受不了她最终都分了手。


    姑娘觉得自己的“抑郁症”越发厉害了。她没去心理科看病,而是托了关系去药店买治疗抑郁症的处方药。可药物也是有副作用的,副作用发作人难受,小罗更觉得自己没治了。到后来,她疑神疑鬼,觉得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水性杨花”,自己没脸活下去了,唯一出路是自杀。


父母把小罗“押”到了净意身心灵康复中心,心理专家诊断小罗是真正患上抑郁症了。而通过了解病史,专家认为,罗小姐早期因失恋而产生的低落情绪,属于人的正常心理表现,并没有达到抑郁症的层面,是网络自诊及其后的滥用药物,让她的抑郁症从伪变成了真。


    迷信网络自诊   会产生很多问题


    不光没病的诊出有病,有些人还可能把有病诊成没病。比如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头脑清晰的时候知道上网去查,可一看到“精神分裂症”这词,吓坏了:“我怎么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逃避现实的后果就是延误治疗。


    网络自诊只是一种参考依据


    网络自诊其实并不是诊断,而是一种参考依据。真正的诊断是心理医生根据当事人的全面状态进行考核评价后得出的结论。


    网络心理测试、心理量表等东西,与临床诊断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而且网络诊断只是心理治疗最初始的一步,这时候千万不要自作主张,而是要找心理医生诊断,医生会判断这究竟是表面现象还是深层问题、到了什么程度、是否需要心理治疗等,再给出应对与治疗的办法。


    现在习惯网络自诊的人,还真当多。很多人在来净意身心灵康复中心前,先上网去了解心理疾病的症状和原因,这本是好事,说明大家开始重视心理问题了,可要是过分相信网络自诊,不及时请专家诊断,就会产生上文两个样本中误诊的情况。


    网络自诊的心理暗示作用,就与担心失眠差不多:偶尔几晚没睡好,就特别担心自己是否得了失眠症,一上床,就开始纠结睡不好了明儿工作咋办,而越是这样纠结,这觉就越发睡不踏实——网络诊断自己得了某某心理疾病,把自己的各种行为“对号入座”,再加上心理暗示,原本没病的,可能还真的出问题了。


    还有一类情况是诊断虽没有错,却不该自作聪明地自己做处方治疗。要知道,心理治疗可不光是个吃药问题,还有行为治疗、心理疏导等多种治疗方式,有时候必须组合治疗。有些病,靠心理辅导也能治,一味吃药不但副作用大,而且效果不明显。


首页
专家介绍
微信客服
心理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