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亲子沟通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023-01-18 08:33:25 admin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包括情感、品格、爱好、志趣、习惯、追求等,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学习仿效的榜样。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从孩子未出生之时,父母就开始关注他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却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构建。据某权威媒体相关报道,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


    一直以来总在思考一个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制度不断完善,各行各业相应出台了上岗考核鉴定制度,而父母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终身的“职业”,却从未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生育”包含了两个重要的过程,即生产过程和培育过程。现行的“生育证”制度仅仅是在生产方面给予合法化,即有权生产一个被社会公开承认的孩子,这也只是完成了传宗接代、延续物种的生理使命。而培育过程是极为重要、复杂而又神圣的社会使命,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这种能力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有能力胜任的,也不是可以无师自通的。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有名的教育万能论,“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十几个婴儿中,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种论断虽然有些武断,但可以说明孩子的后天培育是至关重要的。


    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孩子寻找一个能够适合学习、成长的良好氛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谓用心良苦。近来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会影响到生理健康,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安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健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而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儿童在模仿和学习父母行为的时候,可能已经把父母的心理状况也吸纳进去了,包括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人格特征、行为习惯等。


    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母亲的作用要占到90%以上。母亲不仅对孩子的生理有极其巨大、深刻、永久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也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总设计师。孩子通过母亲的一系列行为使其基本的感觉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以发展,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的诱导作用。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除了有高的智力水平,还需要有好的人格,有时候后者更为重要。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的教育,将致使孩子在身体健壮、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情感淡漠,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


    父亲对子女的成长也具有关键性和重要性的作用。不管亲子关系如何,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脾气秉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为人处事、心理状态等,在孩子身上总会找到父亲的影子。这是因为,父亲是孩子面前的一个偶像、伙伴,或者说是孩子窥视复杂社会,直觉芸芸众生,观察万千世界,憧憬自己未来的一个观察窗、望远镜、显微镜,一个新信息与新观念的存贮器。如果父亲这个首席执行官不合格,孩子的成长便缺少必要的“精神钙质”。


    由此可见,父母任一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不能特别区分哪一个阶段,孩子最会受到哪一方的影响。


    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不良境遇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根源。早年的精神创伤,如家庭破碎、母爱剥夺、丧失亲人等,往往给儿童人格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如果遭到虐待或受到重大的生活经历中的挫折与否定时,自我就会发生创伤或裂痕,内在的潜能就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受到损害。这样,他就不会是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而可能是一个自我防御和心理失调的人。


    在一些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们认为再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就为了孩子而不再选择婚姻,或是害怕结婚,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的影响作用,男孩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男性,或惧怕、不信任男性。与单亲家庭的孩子相比,家庭中父亲角色缺位的孩子幸运之处仅在于形式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家,但不幸之处却在于仍然有不少人缺失父爱――他们的父亲在家中通常“没有什么功能”,而只是个经济的提供者,并未真正扮演起“父亲”的角色。 “父亲”未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对孩子人格的发育造成极大缺陷的,在这种失衡的家庭分工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日后对两性关系的认知态度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一些处在特定环境中的人,如离婚后对丈夫充满了抱怨和仇恨的母亲、为了达到某些利益或目的而生养孩子,并以孩子为砝码的母亲,她们由于过于执著于自己的病态,因此不能热爱孩子,甚至不能将孩子想象成是一个独立自由的、特殊的个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病态需求和病态反应,如:过分保护、恼怒、过严、溺爱、怪癖、矫情、冷漠等等。它绝不只是一个因素的问题,而总是整个因素的集合,将这些不利的影响加诸在孩子的成长之上。结果,孩子不能形成一种归属感,不能形成“我们”这样的同在感,而代之以常常的不安全感和莫名其妙的恐惧感(称之为基本焦虑)。由于处在一种被设想为具有一种潜在敌视的世界中,所以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这种由基本焦虑而产生的限制性压力,阻止孩子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打交道,迫使孩子寻求方法对付他人。他可能会力图依附周围最有权势的人;他可能会力图反叛和战斗;他可能会将他人摒弃在自己的内心生活之外,在情感上逃避他人。总而言之,他可能会趋就他人,或反对他人,或逃避他人。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及父母之间经常互相争吵打斗、撒谎欺骗、酗酒、吸毒、道德败坏等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因为家长的不良行为往往给儿童一个模仿的恶劣榜样,使儿童的人格发展偏离常轨,导致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


      不合理的教养态度也是造成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之一,如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和疏远,或者粗暴凶狠、过于严厉与苛求,或放纵溺爱、不加管教、放任自流等,使正常的温暖和亲密的亲子关系得不到发展;或者父母对孩子要求规范不一致,父母在提供情感、奖赏或惩罚时显得反复无常,或父母在自身角色设定上很不一致,使孩子缺乏可以仿效的楷模,而无法发展出自身明确的自我统合感。


    我们每个人都是沿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真正的自我是我们的内在的中心力量,这种内在的中心力量是人所共有的,然而在每个人那里又各不相同,它是成长的深刻根源。人类个体的成长需要有利的环境,需要一种温暖的气氛既能给予他内在的安全感,又能给予他自由,使之能够拥有自己的情感、思想并将它们表达出来。他需要有对他人的善良意志,不仅在很多需求方面帮助他,而且指导他、激励他成为一个成熟的、实现自我的人。他需要与他人的愿望和意志进行健康的摩擦。如果他因此能够在爱中、在摩擦中与他人一起成长,他也就能够按照他自己的真正的自我来成长,并将自身所具有的天赋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心理学界已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素质对其成功、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吧!


首页
专家介绍
微信客服
心理热线